01-05-2024, 04:50 AM
芭比娃娃是世界最大的玩具制造商美泰的畅销产品,美泰旗下还有风火轮、费雪、托马斯小火车、侏罗纪恐龙、迪士尼玩具等众多品牌。既然是商人,芭比娃娃的诞生最主要目的就是赚钱,美泰最早的口号就是“芭比娃娃不单单是一种玩具,而是一种时尚,一种生活方式。
“时尚+生活方式”是不是很耳熟,几乎等于让人掏钱。本来我也以为“芭比”这部电影就是走走怀旧风,卖卖周边,就像电影里的芭比一样,觉得自己就是完美的代名词,带给女孩力量。直到芭比来到了现实世界,哦吼,果然芭比被男权世界一顿暴击,发现自己现实世界毫无用武之地,于是带着小时候玩儿芭比的那对母女火速回到了芭比世界。
芭比的女性觉醒是我看电影之前就预料到的,真正令人意外的是芭比的男朋友肯,在芭比世界里的肯毫无存在感,依附于芭比而活。来到现实世界,肯发现了身为男人的好处,带着父权制的理念回到芭比世界,把芭比世界改造成了肯的世界,也就是把一个女人的世界改造成了男人的世界。
电影的主线围绕着芭比回到自己的世界后,在现实母女的帮助下,号召被洗脑的其他芭比们觉醒,夺回属于自己的世界。整个过程是简单而粗糙的。女性主义展现的一览无余,主要靠现实里那对母女的口头输出。电影里一顿输出就能让人偶们觉醒。而真正的现实生活中呢?女性主义在社交、媒体上大放异彩,成为了最网红的词条。(ps:为什么我会觉得女权主义铺天盖地,可能纯粹是大数据不停给我推送,是大数据女权吧,换个人的生活里可能根本没有女权这个词语。)但残酷的现实就像电影里的美泰高层一样,没有一个女性工作人员的核心团体控制着一个潮流女性品牌。现在人人都会说“你要成为你自己。”就像电影里的芭比最后来到了现实世界,成为了芭芭拉,“成为你自己”也像是消费主义专属的广告语。买什么样的服饰、读什么样的书、做什么样的工作真的就是自己吗?还不是在别人给你设定的框架里进行选择吗?把自己包装成某一种社会认可的“自己”而已。真正的“成为你自己”是一条很辛苦的路。电影里的“芭比”是美泰公司的王牌,所以她要成为她自己,成为一个有创意的人,而不是玩偶是比较轻松的。而在我们真是的现实生活中,一个女性要成为自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,小时候被说读书好也没啥用,长大了被催婚催育,即使没有这些世俗的压力,找到自己的热爱和向往本身就很难,因为我们试错的次数可太少了。找到心之所向,想要为梦想拼搏一下,又有家庭、社会的压力席卷而来。“成为自己”从来就不是容易的事。并不是说现在有多少人谈论女权就是女性的成功,也许他们都是美泰公司,打打口号挣挣钱罢了;欲望被藏在了女性主义的背后而已。也许有一天,公司领导层男女一样多了;男女在家带娃的时间一样多一样认真了;男女在投简历的时候被筛选的比例一样了;一些不必要的消费品不天天强调女性了......就是真的有进步了吧。当然,尽管女权主义和成为自己有些泛滥了,这部电影的表达也显得说教,但书籍影像等媒介反复提及,除了挣钱,还有一部分原因,不正是因为现实里缺乏这些东西嘛。
其实电影里更有意思的是肯的这条线,一般女性电影里男性角色多是配角,而肯却从配角变主角再变成了他自己,也有一条比较完整的线。如果你把肯当做女性来看:一开始只能依附于芭比生存,来到现实中自我觉醒,居然还能想到用书里学到的理论回去改造世界,然后成为男性肯的世界的统治者,被芭比推翻领导之后发现自己自己其实也不爱做领导,明白自己内心深处还是爱着芭比的。是不是也很有XX主义那味儿。其实不管是男是女,电影里讨论的主题还是“我是谁”,当然讨论的没那么深刻,毕竟是一个动画改编的真人电影,又不搞哲学。
最后,电影里反复出现了很多次,许多个芭比、许多个肯唱歌跳舞的场景,又让我不停地想到:名字只是符号,我们都是不同的人。而人性,又是不轻易被展现的。
总的来说,这部电影很不错,值得去电影院或者平台上看一下。